在大多数人眼中,花样滑冰世锦赛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属舞台。但近年来,一群被称为“业余选手”的追梦者,用他们的坚持打破了这一认知。没有国家队背景,没有全天候训练条件,他们凭什么站上世界顶级冰场? 加拿大选手艾米丽·陈的故事堪称传奇。白天是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员,晚上在社区冰场训练到凌晨。2023年,她以业余身份通过洲际挑战赛晋级世锦赛,短节目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甚至挤进前15名。“我的跳跃成功率只有职业选手的60%,”她在赛后采访中坦言,“但艺术表现力是我的武器——毕竟我连摔倒都要设计成剧情的一部分。” 国际滑联(ISU)的 部分职业教练质疑这种模式会业余选手的冰上奇迹:他们如何闯入花滑世锦赛?
从社区冰场到世锦赛:不可能的跨越
“业余选手的节目往往更有生命力,因为他们滑的是真实的人生。”——前冬奥会冠军点评
规则漏洞还是体育精神?
“B级赛事积分制”
成为业余选手的突破口。通过参加小型国际赛积累积分,理论上任何人都有机会拿到世锦赛入场券。日本35岁的上班族佐藤健太就利用年假辗转欧洲参赛,最终以第22名完成男单比赛。“我的3A跳永远不稳定,”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训练APP,“但我的接续步编排能让裁判眼前一亮。”
争议与未来
拉低赛事水平,但更多观众被这种“平民英雄”的故事吸引。2024年世锦赛门票数据显示,业余选手参赛场次上座率平均提升17%。ISU已考虑增设“业余组别”,而中国冰协则开始试点“业余选手训练营”,挖掘民间高手。“或许下一个羽生结弦,”某体育评论员写道,“正藏在某个城市的公共冰场里。”